赠丁仪诗
曹植〔魏晋〕
初秋凉气发,庭树微销落。
凝霜依玉除,清风飘飞阁。
朝云不归山,霖雨成川泽。
黍稷委畴陇,农夫安所获。
在贵多忘贱,为恩谁能博。
狐白足御冬,焉念无衣客。
思慕延陵子,宝剑非所惜。
子其宁尔心,亲交义不薄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入秋以来凉风习习,庭中枯叶飘零。
朝霜凝结玉阶,清风飘过带有飞檐的楼阁。
朝云没有回归山林,终于致使连日暴雨泛滥。
农作物都抛弃在田野,农夫哪里会有什么收获?
人们常常身处富贵容易忘却贫贱,又有谁能广博地施恩于他人呢?
狐白裘是足以御寒的,哪里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人怎样度过严冬?
我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,宝剑不是自己所珍惜的。
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着,亲近的朋友待你是不会浅薄的。
注释
丁仪:字正礼,沛国(治今安徽滩溪)人,丁冲之子,丁廙之兄,汉魏之际文学家。
销落:凋零。
创作背景
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,后来遭到曹丕阻挠未成。丁仪与曹植友善。曹操一度宠爱曹植,想立为太子,丁仪及其弟丁廙(yì)竭力促成其事,故为曹丕所忌恨。曹丕即位后不久,就把丁仪兄弟杀掉了。这首诗作于曹丕初即位时,虽然当时丁仪还未遭迫害,但他忧心惴惴,郁郁不得志。于是,曹植写此诗安慰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贺新辉主编·《古诗鉴赏辞典(上)》:中国妇女出版社,2004.08
赏析
该诗以写景起调,是曹植诗常用的手法,然这种写景已不同于《诗经》中起句写景的比兴象征意义,而曹植诗起调的写景往往既有刻画真实景物的作用,同时又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,令诗意高昂慷慨,前人说曹植的诗“工于起调”,就是指这种句子。如“惊风飘白日,忽然归西山”(《赠徐干》),“高台多悲风,朝日照北林”(《杂诗六首》),“高树多悲风,海水扬其波”(《野田黄雀行》),“明月照高楼,流光正徘徊”(《七哀》),就都是这样的名句。此诗的前四句也正是如此,写初秋天气转凉,木叶渐落,寒霜凝阶,清风吹阁,一片秋气萧杀的景象。虽然从“玉除”、“飞阁”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诗人身居豪华的宫室,然这四句中一种冷峻肃穆的气
曹植
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 179篇诗文 712条名句
许由和巢父
皇甫谧〔魏晋〕
巢父者,尧时隐人也。山居不营世利,年老以树为巢,而寝其上,故时人号曰巢父。尧之让许由也,由以告巢父,巢父曰:“汝何不隐汝形,藏汝光,若非吾友也!”击其膺而下之,由怅然不自得。乃过清泠之水,洗其耳,拭其目,曰:“向闻贪言,负吾之友矣!”遂去,终身不相见。
许由,字武仲,尧闻致天下而让焉,乃退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,箕山之下隐。尧又召为九州长,由不欲闻之,洗耳于颖水滨。时有巢父牵牛欲饮之,见由洗耳,问其故。对曰:“尧欲召我为九州长,恶闻其声,是故洗耳。”巢父曰:“子若处高岸深谷,人道不通,谁能见子?子故浮游,欲闻求其名誉,污我犊口!”牵牛上流饮之。《高士传》
荣木
陶渊明〔魏晋〕
荣木,念将老也。日月推迁,已复九夏,总角闻道,白首无成。
采采荣木,结根于兹。
晨耀其华,夕已丧之。
人生若寄,憔悴有时。
静言孔念,中心怅而。
采采荣木,于兹托根。
繁华朝起,慨暮不存。
贞脆由人,祸福无门。
非道曷依?非善奚敦?
嗟予小子,禀兹固陋。
徂年既流,业不增旧。
志彼不舍,安此日富。
我之怀矣,怛焉内疚!
先师遗训,余岂之坠?
四十无闻,斯不足畏。
脂我名车,策我名骥。
千里虽遥,孰敢不至!